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  |  2025.09.08
防溺水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

一、前端感知:多维度采集水域及周边信息

 前端是系统的 “眼睛”,通过部署不同类型的感知设备,全面捕捉水域环境、人员动态及异常事件,确保无监测盲区

 人员靠近 / 入侵监测:主要针对岸边危险区域(如禁止游泳区、深水区边缘),常用设备包括:

 红外对射传感器:在岸边划定预警边界(如距水边 1-3 米),若人员穿越遮挡红外光束,立即触发初级预警;

 微波雷达传感器:不受光线、天气(雨、雾)影响,可精准识别移动目标(如行人、电动车)的位置与速度,当目标进入预设 “警戒圈”(如半径 5 米的水域范围),自动生成靠近信号;

 视频监控 + AI 识别:通过高清摄像头(支持夜视、广角)实时拍摄岸边画面,搭配人体识别算法(如 YOLO 目标检测模型),可区分 “行人”“儿童”“动物”,并判断是否存在危险动作(如攀爬护栏、试探下水),避免误报。

 落水事件精准监测:针对人员已坠入水中的紧急情况,需穿透水体或捕捉水面异常,常用技术包括:

 毫米波雷达(水下 / 水面型):安装在水下固定支架(距水面 1-2 米深)或岸边高处,可检测水体中 “非水介质” 的移动(如人体躯干、四肢摆动),区别于水波、漂浮物(如树枝、垃圾),落水后 1-3 秒内即可识别;

 声呐传感器: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反射信号,分析水体密度变化 —— 人体落水后会形成 “高密度目标”,声呐可快速定位落水点(误差≤1 米),尤其适用于浑浊、低能见度水域;

 水面振动传感器:固定在岸边或浮标上,捕捉人员落水时产生的冲击振动(频率、振幅与自然水波不同),搭配滤波算法排除风浪干扰,确保落水信号不遗漏。

二、数据传输与智能分析:筛选有效信号,避免误报漏报

 前端采集的 “原始数据”(如传感器信号、视频画面)需经过处理与分析,才能转化为 “有效预警信息”,核心是通过 “硬件过滤 + 算法优化” 减少误报,确保预警精准。

 数据传输:实时、稳定无延迟:

 近距离(如小型池塘、小区景观池)常用无线传输(LoRa、ZigBee 技术),功耗低、抗干扰强,可将传感器数据直接发送至现场控制器;

 远距离(如大型水库、河流)需通过4G/5G / 光纤传输,将高清视频、雷达数据上传至云端或本地服务器,确保偏远水域信号不中断;

 关键数据(如落水信号)采用 “优先级传输”,优先占用带宽,确保 10 秒内送达分析端,避免延误。

 智能分析:区分 “危险” 与 “正常”:

 多设备数据融合:单一传感器易误报(如风吹动树枝触发红外对射),系统会结合多设备信号判断 —— 例如,只有 “视频识别到人体”+“雷达检测到目标进入警戒圈”+“无环境干扰信号(如大风)” 同时满足时,才触发 “靠近预警”;

 算法自学习优化:通过积累历史数据(如正常行人路过、动物靠近、真实落水案例),算法会不断调整识别参数(如人体移动速度阈值、落水振动频率范围),降低误报率(通常控制在每月≤3 次);

 分级判断规则:根据危险程度划分预警等级,例如:“人员靠近岸边警戒区” 为一级预警(提示注意),“人员攀爬护栏 / 试探下水” 为二级预警(需现场提醒),“确认人员落水” 为三级预警(紧急救援),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响应措施。


地址:南通市崇川区崇川路79号国际青创园1号楼502

电话:13951300303 / 18606121008

Copyright © 2024 南通大境科技有限公司 Al Rights Reserved

苏ICP备2021004629号-2 技术支持:万嘉科技